这个常见的炒菜习惯让全家人每天都在吃反式脂肪……

来源:小九直播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04 02:18:51 881

  ,常见于红肉、奶制品、天然黄油等,需要限制摄入,否则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变风险。我们不妨看作“中性脂肪”或“坏脂肪”(取决于你是否吃过量)。

 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:不饱和脂肪酸在化学结构中,有一个或者多个“氢键”还没有饱和。

  这个“不饱和”就增加了它的可塑性,一旦加热时油温过高,或者反复煎炸,“不饱和”的氢键就会因为加氢而成为“饱和”。

  由此,“好脂肪”完成“黑化”——不饱和脂肪酸变成被诟病的反式脂肪酸(FTA),又称反式脂肪,是指碳链上含有一个或多个非共轭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。

  相关研究表明,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多时,会让对身体健康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,使对身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,进而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。

  综上我们大家可以得知,高温烹调,尤其是反复油炸时(如温度220℃以上),油脂被加热到冒烟,会产生反式脂肪酸,且生成量随烹饪时间的延长而增多。

  因此,如果平时有高温煎炸爆炒,尤其是等油冒烟才下锅的习惯,都可能催生大量反式脂肪!

  反式脂肪酸在生活中都会存在,除了高温烹调,我们还能在哪找到反式脂肪?其来源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:

  ①油脂部分氢化:为了更好的提高油脂的熔点,使其稳定便于储存,同时改善风味,通过将不饱和脂肪酸(植物油)部分氢化,油脂由液体转化成固体或半固体过程中,会产生特殊的比例的反式脂肪酸,例如人造奶油、起酥油等。

  完全氢化,就是把所有不饱和键都变成饱和键了;而部分氢化工艺,会导致一部分不饱和键并没有变成饱和键,而是转成了反式。

  植物油在脱色、脱臭等精炼过程中,多不饱和脂肪酸产生热聚合反应,造成脂肪酸结构变化,产生反式脂肪酸。根据不一样的种类植物油的特性,以及加工工艺的不同,精炼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也会有所差异。

 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2013年发布的《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》指出:

  加工食品是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的大多数来自,占总摄入量的71.2%,其余为天然来源。

  在加工食品中,植物油的贡献占49.8%,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较低,如糕点、饼干、面包等均不足5%。市面上多数品牌的咖啡伴侣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很低。

  换句话说,要想远离反式脂肪,比起加工食品,或许你更应该重视菜肴本身和烹调手法。

  1. 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,选择比较适合的油。建议将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花生油、橄榄油、菜籽油作为炒菜的优选;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大豆油、玉米油、亚麻籽油、葵花籽油,因在高温状态下容易氧化,最好用于凉拌;牛油、猪油、椰子油,不建议经常食用,非常偶尔地过过嘴瘾就够了。

  2. 少用油进行高温烹饪,改掉油冒烟再下菜的习惯。植物油冒烟时,油温多在200℃以上,即使只是短时加热,也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。建议在油出现少量气泡时下锅。

  3. 避免过长的加热时间。建议在油不冒烟的前提下大火快炒,或加入少量清水或清汤炖炒。

  4. 少吃煎炸食物。如果一定要油炸食品,最好用高饱和度的油脂来炸,比如棕榈油、猪油、椰子油。

  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指南,成年人应将每日总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30%或以下,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%,包括以工业生产和反刍动物为来源的反式脂肪酸。

  反式脂肪经常披着“马甲”出现在食品营养标签中,若营养成分表或配料表中含有以下字样,则大概率含有反式脂肪:

  近年来,随国家加强对食品标识的监督管理、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,加上改良的氢化工艺日益成熟,慢慢的变多加工食品都达到了标识“0反式脂肪酸”的标准。

  现在,我国市场上正规销售的人造奶油、起酥油、代可可脂等基本上不会再使用部分氢化油脂作为原料,而且绝大部分精炼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非常低。

  只要购买的是正规大厂家生产销售的食品,认准包装上“0反式脂肪酸”或“不含反式脂肪酸”标示,就不必太在意配料表里有没有氢化油脂。

  我国GB 28050—2011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中明确规定强制标示内容:

  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(或)部分氢化油脂时,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(酸)的含量。标准规定当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.3g/100g时,可标示为“0”或“无”或“不含”反式脂肪酸。

  如果按临界值0.3g/100g换算,一包100克的零食,最多含有0.3克反式脂肪酸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,成年人每天摄入反式脂肪不超过2克,也就是说,吃一袋标有“0反式脂肪酸”的零食解馋,并不超标。

  当然,即使没有反式脂肪,这类零食饮料所含的饱和脂肪、糖、热量等也不容小视,吃多了同样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。

  因此,无论是包装零食,还是奶茶糕点等现做食品,尤其是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分的食物,一定要控制频率和摄入量,不可贪吃噢!

  综合自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、科普中国、营养师顾中一公众号、《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》、科技日报、广州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