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广悦《改革初期的宝清农村(8)农民当上小老板儿

来源:小九直播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20 05:46:12 881

  我在前面介绍了,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,犹如灿烂的阳光,普照万里神州大地,照耀在农村广袤的希望的田野上,也照进了农民兄弟的心坎。

  改革初期宝清农村的广大农民,多么渴望尽快地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,真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。

  他们松开了一度被紧紧束缚的手脚,种植烤烟、大蒜,栽种木耳、果树,养猪、养鸡、养鸭、养羊、养鹿、养牛、养蜂、养蚕、养鱼,生绿豆芽等,在发展家庭副业生产上各显神通。

  更有厉害的农民,打破了千百年来农民面着土地背朝天、只会在地垄沟里刨食吃的老框框,创办起了工厂企业,当上了小老板儿。

  办木材加工厂。我采写的消息《注重信息,多找门路;农民王殿升夫妇勤劳致富》,发表于1984年5月11日《合江日报》:

  “在宝清县城内,有一家生意兴隆的个体木材加工厂,自今年2月末开工以来,两个月纯盈利3000多元。

  “这家工厂的主人是凉水乡的农民,名叫王殿升,爱人名叫李淑荣。他们注重市场信息,不断开拓生产新门路,一步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。

  “王殿升夫妇有文化,肯钻研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他们根据市场信息,量力而行,先后从事过编簸箕、打家具、膨化玉米、绘制玻璃画、流动照相、用圆盘锯加工木材等项副业,干一项成功一项,这一项不行了再干另一项,以变应变,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
  “今年,王殿升夫妇通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,心里更托底了,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支持下,进城里办起了木材加工厂。

  “由于服务态度好、收费合理,特别是能够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,不受时间限制,尽量让农民当日来当日返回,颇受好评。”

  看来,有文化与没文化就是不一样。王殿升夫妇注重市场信息、以变应变这条经验,现在也不过时。

  “他是这个大队的老户,由于前些年集体收入低,家庭人口多,欠队里1000多元钱,过的是愁眉不展的日子。

  “今年6月份,老傅发挥一技之长,因陋就简,在自家办起了骨胶厂。全家老少一起忙活,平均每天生产骨胶40多斤。

  “由于这种骨胶杂质少、黏度高、易溶化,不仅在本县供不应求,长春、密山等地还有人前来订货。

  “骨胶生产原料充足,成本较低,销路畅通。眼下,傅振林家盖起了三间砖瓦房,腾出旧房当车间,又添置了一些设备,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,满足市场需求,增加个人收入。”

  办花盆厂。周殿吉是十八里公社红新大队社员。1983年9月份我去采访时,他家有三垧多承包田。农忙时节,全家老少齐上阵,侍弄完庄稼,还有很多闲暇时间。

  “周殿吉有一手祖传的烧制花盆技术,现在又鼓励农民勤劳致富,于是他就组织家人在庭院内建了一座小土窑,利用农闲时间烧制各种花盆,拉到市场上销售。

  “当年,已经烧出了八窑花盆,收入1200多元。另外,周殿吉家还饲养了62只羊。种地、养羊、烧制花盆这三项,年纯收入可达6000多元。”

  办煤矿。1984年,七星泡镇义和村刘来江等五户农民投资一万元,在本村的后山上联合开掘了一座小煤矿。他们从8月18日开始采煤,到月底已经采煤400多吨。

  跑运输。凉水公社凉水村运输专业户黄玉武,用一台55型轮车运白石,当年收入一万多元。

  乡村企业的发展,也是农民走向富裕之路的重要途径。1985年末,全县乡村企业达3182个,其中包括五大行业(加工、建筑、交通、农业、商服)、四个层次(乡镇办、村办、联办、个体办),年总产值为3895万元。

  农村的这场变革,让农民获得了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,使生产成果和自身利益直接挂钩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。

  你看,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,一旦有了能够让他们放开手脚勤劳致富的好政策,旺盛的精力和聪明才智就如涌泉般喷发出来。

  1979年,宝清县的出口白瓜子数量居全省第一,被省里评为白瓜子万吨县。接着,宝清县被确定为省外贸出口商品综合基地。

  1984年,宝清县白瓜子、黑木耳、红小豆三大出口产品获得省非铁路沿线出口第一名,其中白瓜子出口获得全省第一名,优良小豆品种——“宝青红”被省外贸厅评为优良出口品种。

  我与张勤耕于1981年合写了一篇报道《自己干,集体帮,龙头公社百分之八十的贫困户脱了贫》,发表于当年6月27日的《合江日报》。

  “这个公社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主要措施之一,就是扶持贫困户搞好家庭副业。贫困户根据自家实际情况,能搞养殖则养殖,能搞种植则种植,队里尽量给予照顾。

  “例如,西龙、红山两个大队采取专业承包责任制,把83只绵羊包给了21户贫困户饲养。贫困户每饲养一只羊,队里划给一分饲料地,剪下的羊毛归饲养户,母羊下羔与队里四六分成。

  “兰花大队贫困户佟仲祥全家七口人,只有一个劳力,还常年有病,欠生产队700多元钱。今年由民政部门救济他家两头猪崽,生产队给划拨的25亩扶贫田种上了西瓜,预计可收入1400元左右,年底就可以摘掉贫困帽子。”

  1983年宝清县的农民人均年收入由上一年的81元上升到296元。当年我在县广播站当记者,爱人在企业上班,两个人的月工资总共才100多元,3口之家的人均年收入也就400左右吧。

  细算一下,农民在吃粮、吃菜等方面都比城里人花销小,如此一比较,那个时候的农民人均年收入296元,真是不少。所以,农民们都夸政策好。

  前边提到的五保户王文礼老两口,靠养蜂人均年纯收入1200多元,是我们这个双职工家庭的3倍!

  就整体而言,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,为解决生计问题,自古以来农民就有从事各种家庭副业的优良传统。新中国建立之后,一直到那场运动期间,对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的政策时松时紧,曾经几度加以严格限制。

  如上所述,家庭副业既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,又有利于增加市场供给,为什么要限制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,家庭副业一度被看作是私有制残余,是“资本主义尾巴”。解放思想,破除了这个旧观念,农民脱贫致富的激情就燃烧起来了,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希望。